央广网琼海7月12日消息(记者 索迪)东星斑,学名豹纹鳃棘鲈,作为石斑鱼中的名贵品种,是海南省“三鱼一虾一螺”水产良种工程的主要目标物种。目前,东星斑养殖产业市场呈现需求持续性增长、养殖技术逐步成熟、规模化生产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同时也面临疾病防控挑战严峻、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成熟以及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等难题。
7月11日,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组织专家对该院主持的海南省重大研发项目“水产养殖种苗工业化生产与新养殖对象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和参与的海南省重大研发项目“海南水产南繁优势品种育制种技术创新及应用”资助的“东星斑(豹纹鳃棘鲈)人工家系构建”成果进行现场验收。专家组在琼海市科研基地开展现场测试、查阅人工家系构建和培育记录、听取项目组汇报。
专家组现场听取项目组汇报(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记者在现场采访了解到,项目组经过3年试验,利用人工选育的豹纹鳃棘鲈亲本成功建立亲子鉴定技术;建立了豹纹鳃棘鲈陆基人工繁殖、小水体人工育苗技术;于2022年构建混合家系17个,平均体重1.72 kg,筛选并鉴定全同胞家系3个,平均体重1.68 kg;于2024年新构建混合家系4个,平均全长10.2 cm。
项目组于2022年构建的全同胞家系(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现场验收环节(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海南省石斑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傅晓告诉记者,近年来,东星斑种质退化问题日益凸显,其生产性能下降严重,一些重要经济性状(生长发育情况、抗病与抗逆能力等)出现明显退化现象,严重制约了东星斑全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东星斑良种选育工作,加速育种进程、进行良种创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针对东星斑(豹纹鳃棘鲈)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和良种选育工作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采用传统人工选择方法,采用标准主要是东星斑的生长性状和体色性状,人工选择生长性能优良、体色艳丽的亲鱼进行代次繁殖,以获取生长性能优越、体色易转红的苗种,该方法缺点是遗传进展速度慢、选育效率低;二是利用现代分子水平生物技术开展遗传机制解析和分子育种研究,多采用高通量测序后的遗传位点全基因组定位或差异基因筛选等方式进行基因组选择育种,目前已在东星斑生长性状繁殖性状、体色性状、耐低或高温性状和抗病性状等多个重要经济性状研究中使用,该方法准确性高、大大缩短了良种选育进程。然而,基于高通量测序研究的东星斑实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表明现有的东星斑养殖群体和亲本群体间的遗传背景较为复杂,缺乏遗传背景简单清晰的遗传分析材料,使其相应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精度和基因组选择育种在准确性上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专家组听取项目组汇报试验成果(央广网记者 索迪 摄)
构建东星斑(豹纹鳃棘鲈)人工家系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人工家系的建立与运用,为东星斑经济性状的遗传解析提供遗传背景清晰的遗传分析材料,实现鱼类目标性状的精细定位和精准遗传解析,海南大学鱼类生殖与遗传团队负责人骆剑教授向记者介绍。
海南省自然资源规划厅研究员李向民表示,该成果标志着国内首次建立豹纹鳃棘鲈全人工家系技术,为东星斑新品种的选育奠定良好基础,为海南的“蓝色种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